WEIHUA “一群人做好一件事,最需要的是什么?” “要有創業的使命感。” 項目經理趙玉斌的回答斬釘截鐵。這不僅是他的個人信條,更是整個墨西哥項目團隊的奮斗底色。 客戶是全球頂尖的鋼鐵巨頭。從簽約、設計、生產到測試,每一步都險阻重重,嚴苛的標準、復雜的結構、前所未有的設計難度,如同一座座亟待翻越的山嶺。四百多個日夜的廢寢忘食,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近乎燃盡了自己。當首臺印著"衛華"logo 的 50 噸起重門機緩緩駛出廠區時,所有的汗水與心血,終于在那一刻,凝結成了奔赴遠方的光。 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遠征,更是一次承載著光榮與夢想的“揮師北上”。
WEIHUA 受關稅政策與市場紅利的雙重影響,墨西哥已成為眾多企業進軍北美市場不可或缺的“陸上跳板”。隨著全球頂級汽車制造商紛紛落戶,當地經濟活力奔涌。 面對這片欣欣向榮的熱土,某國際鋼鐵集團雄心勃勃,于 2024 年在墨西哥北部工業重鎮蒙特雷投建新廠,并向全球公開招標,3 臺 50 噸門式起重機成為核心招標項目。 消息傳來,衛華國際歐美大區國家經理石堅內心激蕩。 作為深耕墨西哥市場多年的“拓荒者”,他再清楚不過:這不僅是衛華國際化戰略的關鍵落子,更是撬開歐美高端市場的支點。拿下國際鋼鐵巨頭的訂單,就等于握住了通往更高舞臺的鑰匙。 石堅(左一)和同事拜訪墨西哥客戶 “機會轉瞬即逝,這場占據天時地利的攻堅戰,我們沒有退路,必須拿下。”面對虎視眈眈的國際競爭者,石堅的信念堅如磐石。 在多次商務談判中,他從容不迫地向客戶展示衛華的服務案例:法國米塔爾的橋式起重機、沙特阿美的門式起重機、俄羅斯市場的定制解決方案……世界領先的防搖擺技術、離散型設備柔性制造的創新實踐,以及一小時下線一臺橋式起重機的高效產能。衛華展現出中國制造業的獨特優勢讓客戶頻頻點頭。 然而,真正的考驗接踵而至。 客戶先后四次實地考察衛華工廠,沒有寒暄客套,只有直奔主題的提問與記錄:盯著自動焊槍的軌跡觀摩、用游標卡尺量導線的間距、查看設備防水性能…每一次,石堅的手心都捏著一把汗,但他始終沉著應對,從不急切追問結果,而是以專業的產品對比與建議贏得客戶的信任。 最終,打動客戶的除了技術實力,還有衛華扎根墨西哥的決心——衛華在當地設立的辦事處與即將成立的子公司,展現出獨一無二的誠意與服務能力。 石堅與客戶在衛華合影 “我們不是賣設備,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案。”石堅說:“在銷售領域,再也沒有比贏取信任更難的事。但只要我們提供方案能直擊痛點,客戶沒有理由不選擇我們。”
WEIHUA 簽約伊始,技術團隊成員都覺得,一切應該順順利利才對,“因為我們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產品,而且還有很多資源,做起來難度估計不大”,但事實證明,事情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。 "歐標和國標完全是兩套不同的設計體系。"劉富利揉著發漲的太陽穴,指著屏幕上的參數,"比如這個焊縫等級,國標可能只標一級,歐標要細化到熔深、咬邊量、探傷比例。” 更棘手的是,客戶指定的核心配套件均為國外品牌,只能通過中間商取得有限聯系,甚至連產品圖紙資料都提供不了,根本聯系不上對方的技術團隊,很難達成有效溝通。 劉富利(右二)和團隊討論技術可行性 “沒有參考方案,一切從零開始,就像學一門新語言。” 設計團隊被拋入一場“絕境求生”般的攻堅。 劉富利將厚厚的技術協議拆解成三百多條具體需求,逐字翻譯、標注、反復驗證,再通過精確的設計語言將其轉化為圖紙。 這是一場高強度的跨界“翻譯”,過程中充斥著無數次的推倒重來。任何微小的修改,都可能“牽一發而動全身”,導致整個系統重新調整。 電氣設計師侯鵬超對此深有感觸,特別是空調合二為一的優化,將兩個空調的散熱量壓縮到一個箱體里,需重新計算熱傳導系數,調整風道走向、合并電氣室。“既要滿足客戶要求,又要兼顧品質安全,還要匹配使用場景,像堆樂高積木,調整任何一個部件,都需要重頭再來。” 侯鵬超仔細核對技術協議要求 方案歷經五輪修改仍懸而未定,團隊初期的銳氣備受考驗,耐心也幾近消磨殆盡。沮喪情緒開始蔓延,甚至有人開始打退堂鼓。但劉富利深知,這是叩開北美市場的首張“入場券”,意義非凡。 他說:“我們不求速成,但必須走的穩,走的扎實!無論修改多少遍,都要全力以赴,做到萬無一失!” 這番話語重新點燃了大家的斗志。 盡管中國與墨西哥有 14 小時的時差,項目組便晝夜顛倒,常常深夜與客戶溝通,白天依據意見完善方案,周末的辦公室也常見他們奮戰的身影。所有人心中只有一個信念:務必打贏這場開局之戰! 最終,技術團隊以“手搓圖紙”般的極致匠心,完美回應了所有需求:優化電氣室設計,創新集成的無線 WiFi、滑線通訊、“安全失效保護系統”等技術紛紛落地。 項目組與客戶進行試驗驗收 劉富利自豪地說:“本次設計嚴格對標歐洲標準體系,實現全維度零妥協落地。我們不僅攻克了國際級技術壁壘,更實現了團隊能力的一次全面躍升。”
WEIHUA 項目組成員來自不同部門,雖然個個是精兵強將,但初期協作并不順暢。每個人對項目的理解不同,面對高強度的工作節奏,難免出現分歧。 如何統一思想?如何將公司戰略與項目執行緊密結合?項目經理趙玉斌不斷自我拷問。特別是開會,大家很難集體有空,不少人抱怨“開會總耽誤干活” 。 趙玉斌并沒有急于反駁,而是搬著椅子去同事工位旁以“小型會議”的形式溝通推進。 “他不過來,我就過去。會議的本質是達成共識,形式并不重要。”于是,車間里、食堂邊、甚至貨運電梯旁,都成了討論問題的地方。”這種細微的改變,悄然點燃了團隊的化學反應,團隊的棱角慢慢磨成了合力。 項目推進碰頭會 客戶考察期間,團隊協調整合銷售、技術、生產等資源,全程陪同講解;十一國慶,產品試驗驗收進入沖刺,全員主動留守,克服時間緊、任務重的困難,保障驗收順利完成。 真正的考驗藏在細節里,更令人動容的是普通崗位上的奮斗身影。 第一臺進口空調到貨時,倉庫管理員董心悅犯了難:全英文標簽、異形外觀,連物流單都寫滿專業術語。“不能收!”她拽住送貨司機,“我得弄清楚這到底是不是客戶要的。”她用手機軟件逐字翻譯、反復核對、對照技術協議、聯系采購部確認后才將物料入庫。 為了攻克進口物料的管理難關,她將所有英文標簽拍照存檔,逐一翻譯比對,甚至親手編撰了一本“英文物料速查寶典”。 有一次,一批進口液壓閥短缺了兩個密封墊,她在倉庫中反復盤點十余次,最終在集裝箱的隱蔽夾層里找到了它們。 從最初的手忙腳亂,到后來的高效精準,她與倉儲團隊用一次次快速的響應,默默支撐著項目龐大的物料需求體系。 趙玉斌查閱評審會議紀要 “我們不可能等待萬事俱備”,趙玉斌道出了團隊的心聲,“必須懷揣創業的使命,心往一處想、勁往一處使,朝著共同目標全力沖刺。” WEIHUA 首臺起重機的順利發運,不是終點,而是一道全新的起跑線。 四百多個日夜,他們在圖紙的方寸間播種希望,在車間的轟鳴中熬煉心血,在顛倒的時差里追趕進度。 這不是一個人的英雄主義,而是一群人以“創業的使命感”為火把,將彼此照亮,最終將信念淬煉為“全力以赴,使命必達”的現實。 每一個在時光中努力奔跑的人,都必將得到歲月的豐厚回饋,只要目光堅定,心向遠方,便一定能劈波斬浪,一往無前。